
寻根究底
家长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应具备的心智理解能力。在1岁以前,孩子开始发展出共享式注意力,例如跟随视线、手指指示等。
在1岁半到3岁之间,孩子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看到或耳朵听到等生理信号来解析信息。
2岁时,孩子能够开始进行假想游戏,运用想象力来模拟各种场景。
到了3岁,孩子能够区分外表和现实之间的差异,并且能够理解各种情绪状态。
在3-5岁的进阶心智发展阶段,孩子开始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,推测他人的情绪感受。他们开始明白每个人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,并能够将情绪与行为联系起来。
在4-5岁阶段,孩子开始具备初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。
超过5岁后,孩子进入高层次的心智发展阶段。
在5-6岁时,他们发展出理解他人可能持有不同信念,与自己或事实不同的能力。
6岁之后,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更加微妙的社交信息,例如谎言、讽刺等。
二、“灵活应变”
为了给每个独特的个体提供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,家长应该采取以下方法:
1. 随机介入日常生活情境
从早到晚,需要心智理解能力的状态几乎无所不在。利用这些情境时刻,与孩子进行提问和讨论不仅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,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外界人事物的观察力、理解力和洞察力。
除了抓住现有情境进行教学外,教导者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敏锐度,并尽可能提供或创造类似的情景,以弥补错过的机会。
举个例子,早餐时间可以提问:
- 辨识情绪:你看妈妈的表情,你觉得妈妈喜欢吃这个馒头吗?
- 由信念推论情绪:妈妈本来想买土司,认为那家面包店还有很多土司。结果一到面包店发现土司都卖光了,只好改买馒头。你觉得妈妈现在的心情是怎样?你的看法和结果一样吗?
- 非字面解读:你今天这么早起床啊?“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了”。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?
带孩子上学的路上,可以提问:
- 行为推论原因:你看那个同学,为什么跑得那么快?
- 行为推论欲望:马上就要上课了,那个小朋友为什么紧紧抱着他妈妈?
- 非字面解读:你的书包里是装了“大石头”吗?
看电视的时候,可以提问:
- 情绪反推原因: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哭了?
- 情绪预测行为:他哭了之后,旁边的小朋友可能会怎么样?
- 错误信念:(将遥控器从平常放的地方移动到别的地方)你觉得爸爸现在会认为遥控器在哪里呢?
- 区分真实与表象:电影中的蜘蛛人,他真的是蜘蛛人吗?
此外,通过绘本角色情节的比较和反思,也可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。
2. 影片介入教学
利用基于实际生活的互动影片、电视卡通或戏剧节目,可以借助暂停和回放的功能,让孩子能够观察他人的表情、动作等非语言信息,从而推测当事人的情绪、意图和欲求,并解释其行为。
3. 连环画介入教学
自闭症孩子通常具有视觉优势。通过将孩子身边发生的事件以漫画方式呈现,不仅可以把抽象事件具象化,还能帮助孩子清晰地看到他人的反应和因果关系,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。
在互动交谈中,自闭症孩子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而忽视他人的感受,这导致了交谈的难以持续。通过连环漫画中的表情,孩子可以看到每次谈论某个话题所引起的他人情绪,从而提醒他们自我觉察,重新审视并尝试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言语。
4. 游戏介入教学
在游戏中,切记不要强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或做到完美。虽然游戏注重效果,但过程中的乐趣才是让孩子持续保持动力的关键。
三、最重要的环节“刻意练习”
在进行心智能力提升时,家长可以采用以下8个方法:
1. 深入了解孩子的心智理论
在与孩子互动时,家长通常待在自己的成人世界里,而不回应孩子的世界。要帮助孩子发展,就需要真正地进入他们的世界。我们必须明白,孩子无法用我们的方式理解我们的想法,而我们通常也不懂得他们的想法。因此,帮助儿童发展的第一步是要理解并进入他们的心智理论。只有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,从他们的角度出发,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交流,促进自闭症孩子的身心发展。
2. 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
家长如果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,并加以记录,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心智理论无处不在,影响着我们与人交往的质量。同时,这也有助于找出可以引导孩子的方法。
3. 对周围事物需敏锐和细心
敏锐度意味着家长需要适时地感知他人的感觉,知道某种响应可能引起对方的某种情绪,或者了解行为背后所带有的欲望或意图等等。
4. 根据孩子的优势能力进行引导
大部分自闭症谱系孩子倾向于视觉优势,但也有些倾向听觉优势。具有听觉优势的孩子可以通过聊天来增加他们的理解和经验。而具有视觉优势的孩子,在与他们交流时,可以适时绘图或使用实物来增强他们的理解。
5. 提供适量的内容
心智解读需要运用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,这对于谱系孩子来说并不容易。因此,家长不能操之过急,以免孩子产生反感和拒绝学习。任何情境下,请尽量选择3-5个重点问题,并避免反复询问会引发情绪问题的内容。
6. 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
适当的时机是指家长和孩子都处于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时。只有在身心状况良好的情况下,孩子才能更专注地学习,事半功倍。
7. 提问后给予选择性答案
当孩子提出问题无法回答时,可以给他们提供几个具体的答案供选择。例如:"你觉得TA的心情是如何?1. 开心;2. 生气;3. 难过"等等。
8. 及时给予孩子鼓励
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肯定和鼓励。因此,请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时的鼓励和增强。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以外,一个兴奋的赞美,一个欢快的击掌,一个温暖的拥抱,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成就感,还能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