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需条件有哪些?
(1)头部控制能力发育成熟。
(2)在俯卧位时,上肢有支撑能力,从肘支撑至手支撑。
(3)脊柱伸展至第三腰椎,正常儿在7个月前腰椎的后弯变直,8个月后出现轻度前弯。
(4)髋关节能充分屈曲,并与躯干出现分离动作。
(5)体干的回旋,即肩与骨盆间的扭转能力的发育。
(6)体干的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的建立。
(7)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出现。
(8)具有姿势转换能力,从卧位向坐位转换,从坐位向四肢爬位转换。
具有(1)~(4)的条件,即可获得比较实用的坐位。再具备(5)~(8)的条件,小儿就可以在坐位上自由玩耍,不会向任何方向倒下,可以向各体位转换。
(1)缺乏必需条件(1)~(4)项。
(2)卧位的平衡反应(倾斜反应)发育不成熟。
(3)姿势紧张异常。
(4)原始反射残存。
(5)有异常运动。
3、伸腿坐位平衡怎样促通?
患儿伸腿坐于床上,治疗师取同样坐位,两下肢放于患儿两下肢旁。首先轻轻摇动患儿的两侧臀部使之产生紧张。然后治疗师使患儿身体向一侧倾斜,使体重负荷于另一侧臀部上,之后用一只手扶持负荷体重侧下肢,另一只手扶持患儿的躯干部位(如腰部、肩部等),使患儿向治疗师扶持的下肢倾斜,然后扶持躯干部位的手向前推患儿体干,使之回旋。
患儿骑跨于治疗师屈曲大腿上,背向治疗师,坐时要保持头与躯干在一直线上,颜面正中的对称姿势,如能达到头的竖直位,则给躯干以回旋运动,回旋的方法是治疗师将一侧下肢伸展于床上,高度下降,使患儿的体重向这侧移动,用这侧臀部支持体重,于是可引起躯干向对侧的回旋。操作时,治疗师两下肢交替地屈曲伸展,使患儿躯干向两侧回旋。
5、促通坐位上肢后方支撑的手技有哪些?
患儿坐位,治疗师坐其后方,两手扶其肩部,抑制肩胛带向前方突出,然后使患儿身体向后倾斜,并使两手伸展,肩关节外旋,前臂旋后状态支撑与床面上。治疗师可轻轻向下压迫患儿的肩部,强化上肢对体重的负荷。然后可用自己的膝部等部位轻顶患儿腰椎,促通脊柱伸展,或口头指示患儿向上活动腰腹部分也能使脊柱伸展,并用两手交替向侧方压迫肩关节,促通身体重心向两侧移动。
6、坐位时促通上肢支撑能力的手技有哪些?
患儿取伸腿坐位,治疗师坐于其身后,首先使患儿两上肢向前下方伸展,支撑于床面上,治疗师两手从患儿两肩向其手及躯干的方向有节奏的按压,促通患儿坐位的稳定性。控制的关键点也可放于患儿的腰部,治疗师从两侧扶持腰部并有节奏地向下推压,使坐位稳定的同时,使体重确实负荷于臀部并使患儿感觉到,然后使患儿体干回旋,促通上肢在侧方的支持能力。
7、侧坐位促通手技有哪些?
正确的侧坐位应该有躯干的回旋,回旋的方向是向着伸出下肢的一侧,身体重心放在两侧臀部,伸出一侧下肢压住另一侧下肢。促通侧坐位时不要只向一侧侧坐,必须两侧交替进行。脑瘫患儿侧坐位往往是异常的,坐位时两腿分开或呈平行位。
8、从俯卧位—坐位转换怎样操作?
让患儿俯卧于伸腿坐于床上的治疗师双下肢上,给予时间让患儿充分放松。然后治疗师抓住患儿的一侧下肢,最好是膝部,向自己身体方向牵拉,使患儿体干产生回旋运动。治疗师的另一只手支持的部位原则上是肩部或臀部。治疗师在使患儿体干回旋的同时,屈曲患儿颜面侧的下肢,用以支持患儿的体干。在患儿起来时要注意其头部的活动,继而以患儿头的活动为目标,在头部屈曲、回旋的同时,使患儿呈坐位,坐位时要保持头正中位。若患儿缺乏头部的活动,治疗师要支持头部,可以将上方的肩部向下方推,通过这一手法使患儿头部产生屈曲与回旋。